瀕臨滅絕的魚類“活化石”,曾與“北京猿人”為伴的多鱗鏟頜魚,重現京西拒馬河!昨天,記者從房山漁政部門獲悉,年內該區將在拒馬河流域建成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實行禁捕、恢復生態、繁育瀕危物種。除去罕見的多鱗鏟頜魚,大鯢、東方薄鰍、黃線薄鰍等珍稀魚兒,都將回到它們原本的家園——拒馬河繁衍壯大。
多鱗鏟頜魚是北京地區鯉形目、鯉科、鲃亞科的惟一一種,因其獨特的地理分布和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被稱為活化石。據《北京魚類志》記載,這種魚在北京僅產于拒馬河,當地俗稱“魚谷洞”。然而,比科學價值更廣為人知的,是它肉質細嫩,味美不腥,與春江鰣魚、青海裸鯉、大理裂腹魚和異華鯪魚并稱為中國五大名魚,而且還是治療心臟病藥物的主要成分。
上世紀80年代,多鱗鏟頜魚每年的捕撈產量均在1000公斤以上;近年來,由于水質環境和產卵場地受到破壞,野生數量越來越少,幾近罕見。“建保護區之前,我們已開展了專項行動,避免人為濫捕,截斷河流周邊的污染源。”房山區漁政部門負責人介紹說,經過整治,最近多鱗鏟頜魚又能在拒馬河內看到了,數量雖不多,但已彌足珍貴。
眼下,在房山拒馬河61公里長的流域內,一個耗資473萬元的野生水生動物保護區正在建設。“中間35公里長的核心區全年禁捕,兩頭的緩沖區每年4到9月份禁捕。整個保護區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水生野生動物的生息繁衍。”房山區漁政部門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