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社會多開放,安全套都會令購買者顯得尷尬和不安。走遍全世界,不論在藥房還是超市,安全套都是放在收款機邊上的。在香港,大凡安全套購買者,往往是先買了一大堆貨品,而在付款時,最后裝著不經意間,“順手”在邊上拿一盒安全套,隨意投進那堆貨品中,最好讓其他貨品能遮蓋這一激情裝或加厚裝的安全套。這當然令商場的店主心中暗喜。
誰在商店買了安全套而臉不改色心不跳,那他一定是步入寵辱不驚的境界了。在香港,問安全套派什么用場,回答往往是“套住下面那個東西”。“下面那個東西”怎么稱呼?可謂眾說紛紜。用阿婆的話說:這個叫“古姑”;用阿公的話說:這個叫“周周”;用阿媽的話說:這個叫“阿B仔”;用阿爸的話說:這個叫“雀雀”;朋友之間,它被叫做“細老”;斯文的叫法是“陽具”,或者“下體”;媒體上稱之“是非根”;學術一點的叫法是“性器官”;書生點的叫法是“那話兒”。還有很多很多種稱呼。
香港的性教育從小學就開始了,一談性,必定最先是說到性器官,但在課堂上怎么稱呼性器官,卻常常難倒性教育老師。
人生往往是自己給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 (江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