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雜燴 > 正文

戲迷,豈一個“迷”字了得

日期:2012-03-06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陶然亭公園

    徜徉在北京星羅棋布的公園,戲迷活動總是一道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景致。京劇號稱國粹,京胡隨處可聞。但在北京乃至天津河北東三省,若論普及,評劇甚至超過京劇。我的故鄉在京郊,小時候各村鎮的業余劇團,無一例外,全是評劇。新鳳霞、小白玉霜、馬泰、魏榮元這些名角,家喻戶曉,勝過今天任何當紅歌星。

    市場沖垮戲曲舞臺,評劇裹挾其中,難以自拔。但戲迷卻仍像春天的鮮花,一茬緊接一茬。戲迷老郭告訴我,各公園的戲迷活動,也如學生的課程表,固定有序。要過戲癮,盡可以天壇、北海、陶然亭、頤和園等等輪流趕場。老郭說他卻不成,這位的哥每天得養家糊口。但天生一條亮嗓,不唱喉癢,便每逢周六,半天不拉活兒,專去唱戲。開車時,只要客人愿聽,郭的哥開板就唱。有位老外聽得入迷,到站不下車,讓郭的哥繼續繞城隨便跑,還一路“OK、OK”地大呼小叫。

    北京十里河花鳥市場里有個“四九城舞臺”,每周都有評劇演出,免費觀看。我去那天正演《鳳還巢》。滿臺唱念做舞有板有眼,蓮步風擺柳,蘭指鳳點頭。卸了妝卻驚得我目瞪口呆。小姐丫環面若銹橘目似枯泉,均已年逾古稀;公子最小,也六十開外了。與我接談的領班者人稱“肉餅張”,原以為是個小老板,卻是位老太太。從花容月貌到半老徐娘再到鬢稀發疏,對評劇癡情不改。為了演戲,自己出錢購置的行頭,已有8大箱。每次演完戲,都會自掏腰包,請演員和樂隊吃頓肉餅。“肉餅張”的雅號由此遠揚。

    一句“找樂兒”,準確道出了這些人的評劇情結。他們與戲結緣自娛自樂不離不棄陶醉其中,以戲為友為師為食為藥甚至為媒。戲迷們見面時呼朋喚友稱兄道弟,文武場一開,伴奏帶一響,搖身變成父子君臣員外相公。一切煩惱盡置腦后,戲似玉液瓊漿啊。

    但是有一天,我有了新的發現。

    2011年10月2日,在西城文化中心舉辦了一場“評劇紅色經典大家唱”。這樣的創意,以往從未有過。其時,男演員金聲玉振氣貫長虹,女演員燕舞鶯歌行云流水。獨唱對唱組合唱曲曲出彩,名家親蒞更把氣氛推向沸騰。兩小時的演出,臺上山呼海應,臺下如醉如癡,至今余音繞梁!

    這場好戲的主要組織者,只是一對評劇票友閔景華、馬媛娥夫婦,而且閔景華患著嚴重的尿毒癥,每天須做四次腹膜透析。幾十年間,這對票友夫婦不間斷地組織社區的評劇活動,排演了幾十出大戲小戲折子戲,并廣交評劇名家名票。即使在戲曲被時尚視作襤衫敝屣之時,也不心亂神迷見異思遷。逆水行舟之中,還屢有精彩亮相。評劇大家新鳳霞逝世一周年,閔氏夫婦用家里添置空調的錢,搞了紀念演唱會。馬泰先生周年祭,又是他們率先組織了專場紀念演出。影響非比尋常,連專業院團都伸大拇指……

    在陶然亭公園北山上,我認識了一批專愛馬泰聲腔的“馬迷”,二三十人,又拉又唱,好生熱鬧。馬泰堪稱評劇奇才。他那渾厚洪亮、激情澎湃的演唱,曾經傾倒無數人。馬泰的每個唱段,都被他們奉為經典,以會唱為榮。但是,馬泰的上百唱段,只有少量有伴奏帶!不但使演唱受到局限,而且給傳承埋下隱患。藝術精華不該失傳,但專業院團無心顧及。于是,“馬迷”中的幾個人,自攬重負,相約開始了一項聚沙成塔的工程。

    杜鳳來老太太因從豆蔻之年就專注馬派而成為這群“馬迷”中唯一的女性。她和拉大弦(板胡)的唐宏寶,用最原始的手段,一句一句記錄整理出馬泰每個經典唱段的曲譜。而后唐宏寶在板胡上復核每個音符,杜老太則點滴不漏地校對。看似簡單實則難。須知唐宏寶按在弦上的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早年都已被機器切去半截!而杜老太所有的樂理積累,只是初中時抄過電影歌曲。這還沒完,擔負最后一道工序——把曲譜搬上電腦的青年票友劉淼更慘,由于沒有現成的程序,一個個不眠之夜把他的腦汁都要耗盡了,最終壘成一座《馬泰唱腔精選》之“塔”。

    這樣的戲迷,豈一個迷字了得!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