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面積狹小,但住戶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
退出機制——各地探索住房保障制度的新方向
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任務即將收官,北京、上海、河南等地近期密集出臺保障房管理新政。
而在北京,“史上最便宜廉租房”近日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位于中關村甲3號的這棟廉租房,身處繁華地段,比鄰每平方米超6萬元的高檔商住樓盤,其最小房屋的月租金最低只有48.6元。
本報記者近日走進“史上最便宜廉租房”,一探究竟。
“很幸運,也很有壓力”
中關村甲3號廉租房位于北京北四環中關村商業區,緊鄰地鐵13號線的五道口站,旁邊是著名的中關村第二小學。
12月3日下午,在這棟廉租房5樓電梯口,一位剛從學校回來的大學生對記者說:“總算有個了遮風避雨的地方,不用天天看房東臉色了。”
他們一家三口半個月前剛搬到這里,之前是在五環邊上租房子住。
當時那個房子還不到20平方米,每月得交400元租金。而入住這棟廉租房后,每月房租只需100多元。
5樓的住戶王建軍,和這位大學生有同樣的感受。32歲的王建軍因為動過大手術,一直沒有找工作,只能靠妻子幫人賣服裝每月掙2000多元養家。他們現在住的房子有43平方米,每月交130元的房租,比在外面租房劃算多了。“總算有了個家。”王建軍感嘆。
記者從物業公司了解到,此處廉租房共有147戶,截至12月1日,已有101戶拿到了鑰匙。在這些住戶中,有重殘家庭,有大病家庭,也有老齡家庭。大部分住戶都申請了一兩年時間,能夠住進這里,都覺得自己很幸運。
但是,身居繁華地區,也讓一些廉租房住戶明顯感到了“壓力”。
“能夠住進來,很幸運,但也很有壓力。周圍的消費太高了,這樣的‘高檔’環境讓我很有壓力。”一位住戶對記者說。
周末家里來客人,只能在過道招待。即便如此,他們已經很滿足了 圖片來源:工人日報 楊登峰
“我也想找工作,可又怕劃不來”
許多住戶把這里已經當成了“家”——永久的家。
許多有勞動能力的住戶,曾經想過找工作以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但仔細一算賬,卻覺得“劃不來”。
“我也想找工作啊,可又怕劃不來,搞不好還不如現在。”廉租房8樓的一位住戶對記者說,“像我這樣40多歲的人,一沒技術二沒體力,誰要啊?就算我找了個活,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可那樣我就不符合低保標準了。現在,我們一家三口領1500多元的低保,廉租房的房租還便宜,這不是挺好嗎?”
北京師范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如果廉租房體系設計得不好,很容易出現‘養懶漢’的現象。可以考慮改變救助方式,由實物補助改為貨幣化補助,并形成一個完善的梯度補貼,最底層的貧困者補助最高,經濟好轉的也有補貼,但會少一些。”
一位房地產從業者則認為,關鍵是廉租房的退出機制還不健全。“目前,還極少有因家境變化而退出保障房的實際例子。”
如今,退出機制已經成為各地房管部門探索住房保障制度的一個新方向。12月1日開始實施的北京市公租房新規中明確,公共租賃住房租賃合同期限由雙方約定,一般為3年,最長不超過5年。這一內容為租賃對象在適當條件下退出提供了政策支持。
而河北省的保障房新政則要求,保障對象家境變化已不符合保障條件的,要在規定期限內騰退,否則需按市場價格繳納租金或補繳土地收益價款等,對拒不服從退出管理的,將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