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人才 > 正文

中關村海淀園:搭建智者交流的平臺(圖)

日期:2011-06-20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字體: ]
中關村海淀園:搭建智者交流的平臺


  “建設中關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核心區(海淀)系列訪談”欄目開設以來,本報記者先后采訪了世界科技園區協會總干事路易斯、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威訊紫晶董事長酈亮、東方正通董事長張驥,本期訪談對象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李志軍。

  

  作為一名科技創新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李志軍對全球范圍內的科技發展、技術創新尤其是科技園區建設有著多年的深入研究,對中關村、海淀園的建設更是長期關注,早在2000年就發表了《把中關村建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特區”》等分析文章。

  針對本報聯合中關村海淀園開展“建設中關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核心區(海淀)系列訪談”,李志軍對這種做法很感興趣,他認為海淀園搭建一個有廣泛人員參與核心區建設平臺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進取的、積極的態度,并在百忙之中欣然應允接受采訪,提出了自己的中肯建議。

  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意義重大

  問:請結合全球和我國創新發展態勢,簡要談談我國政府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意義與作用?

  李志軍:當前,在全球范圍內,各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并投入較多財力物力發展高科技,期望通過創新在未來的競爭中占得先機。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將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近20年來,我國相繼建立了83家國家高新區,旨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鼓勵科技創新。然而,依照我國現有的力量和條件,要讓每個高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齊頭并進不太現實,必須選擇一個條件具備、要素相對齊備的地方來集中精力發展。中關村海淀園作為全國創新要素最為聚集的地區,經過2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雄厚的創新基礎。因此,國家通過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將能保證在短期內盡快實現創新突破,取得成功。

  從最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1988年國務院批準建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再到1999年國務院批復成立中關村科技園區,及至2009年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海淀園在我國的科技創新中始終發揮著先行先試的示范作用。既然是示范,中關村海淀園在建設過程中,要在政策體制方面進行探索試驗,為其他地方提供借鑒。中關村海淀園發展壯大后,將帶動周邊區縣、北京市的科技創新發展,其創新能力將輻射全國。因此,從國家對中關村的期待來講,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海淀園首先要發展自身,為全國其他園區做好榜樣;同時,要發揮示范作用,引導全國高新區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產業化的道路。

  問:中關村海淀園未來將建設成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你認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標準是什么,應具備哪些條件?

  李志軍:準確地說,中關村未來應該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之一。在全球范圍內會有很多個創新中心,包括美國硅谷、英國劍橋、印度班加羅爾、我國臺灣新竹科技園等,中關村也將是其中一個。

  從全球范圍來講,每一個創新中心的發展模式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中關村海淀園要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中心需要達到以下標準:首先是要聚集大量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中關村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各級、各類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各級、各類研究機構213家,同時擁有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這里的創新要素集聚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方;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市場和產業配套環境;第三要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此外,還需要一些特殊的環境和條件,如風險投資的形成、運作、投入、退出等各項機制。

  從目前來看,中關村海淀園在創新要素聚集、產業配套等方面不斷完善。但是,近年來隨著地價和房價上漲,生活成本不斷上升,科技人才在這里創業的成本很高,這對中關村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很不利。在前不久召開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大會上,我們看到海淀出臺了很多政策,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希望這些工作最終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需要有效整合多方資源

  問:你認為,中關村核心區(海淀)在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好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地方區域與國家部門之間的關系,政府服務與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以保證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

  李志軍:首先說國際與國內市場的關系。北京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已經十年了,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組織和機構的發展都離不開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要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孤立起來搞創新和發展創新是沒有出路的,所以中關村海淀園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必須統籌協調國際國內的資源,緊密協作。例如創新人才、資本、技術,中關村都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引進,同時還要創造出全球化的創新環境,讓引進來的人才充分發揮作用,這是個難點,要特別注意。另外在技術方面,要有技高一籌的準備,因為國外是不可能把現成的技術賣給我們的,我們初級是在人家的基礎上消化吸收,高一級就是再創新。

  關于地方區域與國家部委的關系是今后中關村發展中能夠出經驗的地方。北京聚集著中央部委、全國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以及很多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設立的分支機構,這些對于中關村來說,都是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高新區無法比擬的。包括各部委在內,全國上下都認識到,當前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一家戰略的重要性,大家會自覺地積極投入到這一偉大事業中,中關村更應該把這些資源整合好,這樣才能把握全球資源整合的技巧,這樣不僅能找到中關村的亮點,還能輸出中關村的經驗。

  關于政府跟企業的關系,我認為,政府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以及國家高新區政策的擴散,園區內外政策開始趨同,國家高新區原有的政策優勢正逐步消失,如何繼續保持國家高新區的體制和政策優勢成為新的挑戰。中關村海淀園應著眼于未來,繼續保持“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模式,堅持精簡、高效、服務的原則,為園區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只有正確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中關村才能在國家高新區中繼續保持領跑者的角色,才能早日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中關村海淀園全面迎接挑戰

  問:當前,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家、企業家、研究學者紛紛研究中關村現象。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好怎樣的準備,注意哪些事項,怎樣避免盲目性、被動性和風險性?

  李志軍:首先,與美國硅谷在市場條件下成長起來不同,我國包括中關村在內的所有科技園區,都是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建成并取得巨大發展,這是我國高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本前提,但是這樣也導致了我國科技園區特別是園區企業留有濃厚的政府色彩、市場意識淡漠。中關村未來要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競爭,需要具有更多的市場化理念,采取市場手段和方法實現發展。

  其次,中關村要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園區企業未來將更多地走向國際,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競爭,走出去之前必須學習和掌握國際規則,這樣才不至于在競爭中處于被動。當然,由于中關村的發展也正在吸引著許多風險投資家、企業家、研究學者的關注,這就更需要中關村及其企業及早做好準備,苦練內功,掌握技巧,學會與世界同臺競技的基本思維模式。相關政府部門要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通過培訓等手段,引導和指導企業。

  此外,中關村未來將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人才、技術和資金。如何從國外引進并真正留住高端人才,需要中關村真正從人才的需求出發,完善配套環境;對于國外的技術,我們既要引進學習,更不能忽視自主研發,因為根本性的技術是引進不來的,同時也要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對于國外資金的使用,也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確保資金安全。俗話說得好,機會總是留給已有準備的人。請相信,我們會與中關村一道,去爭取和迎接未來這一偉大的時代。

  問:目前,中關村海淀園已經不是當初簡單的一個“園”的概念。北京市海淀區提出“核心區就是海淀區,海淀區就是核心區”,并努力由“創新園區”向“創新城區”轉變。你如何評價這一轉變?這種轉變有哪些意義和啟示?

  李志軍:創新園區向科技城區轉變,是高新區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中關村建設之初,并沒有單獨劃出一塊地方發展科技園區,而是在海淀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在擴展了,不僅僅局限于海淀區,已成為全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旗幟。

  園區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發展產業,而城區的功能主要是發揮社會管理功能,F在,隨著園區的發展,兩者的職能有所交叉,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避免體制回歸,導致行政效率降低。原本為了發展產業成立的園區管委會作為政府派出機構,部門精簡、效率很高,但是一旦與社會職能混合在一起,隨著人員增多,部門增加,會導致效率降低。在這個方面,中關村海淀園既是城區也是園區,因此要“兩手抓”,一手抓產業發展,一手抓社會管理。

  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不僅是國家戰略、中關村人的歷史使命,也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我作為關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研究人員,對中關村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中關村海淀園在經過20多年的積累上,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