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人才 > 正文

中關村精神在代際間傳承

日期:2011-07-26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能在留學人員創業園工作是一件讓很多人羨慕的事。其實留創園也是一個金字塔,在其中意氣風發、運籌帷幄、決勝市場的是少數高管,大多數“海歸”都當不成創業代言人。

  在采訪中,記者繞開了聚光燈下的高管和他們有如傳奇的創業故事,把目光對準那些跟我們一樣坐地鐵上下班的普通“海歸”。他們的經歷和留學感悟對我們也許更有參考意義。采訪對象的年齡從“70后”到“90后”,雖然個性不同會帶來不同觀點和人生結論,但我們還是會從他們的言談中看到幾“代”海歸心態上發生的變化。

  而在很多高校的留創園里,還活躍著少量由正在就讀的博士生創辦的“小公司”,這些在讀生對創業的渴望和嘗試也是中關村精神在代際間的延續和傳承。

  70

  后

  小和

  太想北京

  所以回國

  小和今年32歲,采訪她是在五道口小有名氣的雙馬日式咖喱餐廳。她在清華創業園一個公司當商務部門主管,此前先后在日本和法國留學,所學的專業也是商業管理。問她為什么選擇回國,她的答案是“離北京太久,想得厲害”。

  小和認為在國外生活條件不錯,但總缺一些“歸屬感”:“其實我是可以辦移民的,但還是選擇回北京。我覺得大多數身在國外的人,會發現你多年來積累的社會知識都是中國的,包括各種談資。到國外以后要再學會當地的所有知識體系,否則就像兩個星球的人,他們說話你插不上嘴,不能融進去,只能在自己的移民圈里呆著,我覺得那樣很可悲。我很怕就這么老死在設備先進的外國老人院里,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回北京。”

  游歷了日本和法國,小和說她也看到了中國比西方更有活力的方面:“我覺得西方體系快不靈了。整個世界按照西方模式急功近利發展了200年,現在看看還是中國的陰陽平衡理論是正道。老外發明蒸汽機后就不斷為了能源進行侵略,中國講天人合一,這才是更高級的發展方向。雖然現在中國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我覺得是時間的原因,前30年中國也是按照西方的路子走的,但現在社會上已經有了反思的聲音。我對中國的未來還是很看好的。對于我自己來說,也許生活方面不如國外條件好,雖然有一些對養老的恐慌,但是在人情、文化感情上卻找到了我出國十年來從沒有過的釋放出口。我現在才發現其實我對世界的選擇只有兩個:北京、非北京。”

  

  80

  后

  楊楊

  既當老板

  也管快遞

  去年底,還在讀博士一年級的楊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注冊地在他所讀大學的留創園,主營業務是與生物制劑相關的技術服務。

  半年過去了,楊楊熬過了最艱難的創業初期,如今他的客戶已經遍布全國各地。

  T恤衫、牛仔褲、旅游鞋,背著雙肩背包,在校園里,28歲的楊楊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當初成立公司就是想積累一些實踐經驗,學了那么多年,不想把學到的知識都浪費了。”楊楊告訴記者,目前生物產業就業形勢并不樂觀,開公司也是為自己將來就業多提供一種選擇。

  在與記者的交談中,楊楊的手機不時響起,其中有一些是主動聯系他的客戶。他告訴記者,公司創辦初期,最難的就是找客戶,有時一天打上百個電話,也不一定能聯系到一單業務。后來他在網上建立了一個平臺,隨著自己業務的不斷積累,客戶找上門來的也就多了。

  提起自己的第一單業務,楊楊笑著告訴記者,從聯系業務到研制產品,忙活了近兩周,只賺了二百多元。“那時候公司還沒成立,個人與單位聯系,想讓客戶用你提供的產品,只能采取低價策略。”

  第一單業務利潤雖然不高,但卻讓楊楊不再將就業的目標鎖定在畢業后進科研單位。

  “你的勞動給別人提供了幫助,這種成就感可能是你坐在辦公室里無法體會到的。”于是,他開始籌劃創辦自己的公司。

  去年11月,楊楊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一間20平方米的辦公室。楊楊說他平常很少去辦公室,因為現在還是學生,首要任務是完成導師布置的科研項目,所以主要精力還是在實驗室。

  與前幾代中關村創業人相比,楊楊覺得他們這一代人危機意識更強。“以前市場有空白,你有恒心,努力了,成功的概率就很大,而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機會越來越少了。”楊楊說,在讀生辦公司還是有壓力的,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實踐,很可能會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

  公司的業務目前主要是利用業余時間來拓展,楊楊笑稱自己這個老板既是技術員、業務員,也是發貨員、快遞員。對于未來,他有信心把自己的公司辦成國內生物制劑領域數一數二的技術服務公司。(應本人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

  

  90

  后

  菲菲

  我想移民 但會回來

  1990年出生的菲菲,半年后才正式畢業,但因為她曾被選為交流學生去芝加哥“深造”戰略管理專業3個月,現在已經被國內一家銀行招聘,下周就可以上班了。“我去芝加哥之前是滿懷希望,想見識見識資本主義國家到底有多繁榮。到了那邊,繁榮倒沒見識多少,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最為印象深刻。在那邊不管你是什么職業,在交流時沒有誰對誰頤指氣使的感覺,包括老師、警察、公務員。而且那邊人不像我們這么拜金,比如他們普遍就把車當成代步工具,而不是身份、地位象征,不會顯擺。”

  雖然只有短短3個月時間,但菲菲說這還是給了她很大影響:“說實話我以前一直都覺得錢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芝加哥人賺錢并不是很多,但過得特別開心。他們每周末都有免費的音樂節可以參加,每個規模都比"迷笛"、"草莓"還大。回北京后我就告訴自己別太為錢拼命了。”

  菲菲表示,她的同齡人中,有相當多都有出國的想法。“我覺得食品安全、空氣污染、教育環境等問題都是我們這代年輕人很看重的。但我還是選擇回來,是覺得對年輕人來說,還是中國的機會多。像芝加哥給我的感覺是已經發展得差不多了,不會給年輕人什么機會。去那養老還不錯。”菲菲的目標是在北京工作十年左右,有機會就移民去美國。雖然她現在還沒男朋友,但她說這個決定的最主要原因是“為孩子的教育考慮”。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