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的改造效果到底怎么樣,我們不好發言,但從我們來看,并沒有實質的變化,要說變化,就是生意更冷清了,小商戶更難了,科貿變得熱鬧了。”一位渠道商說道。
盡管這是IT 渠道商的一家之言,但卻反映出中關村變化的一面。
根據SP 記者了解,中關村從2012年7 月到現在,正式調整已經有一年半時間,此期間中關村明顯的效果是,商戶減少,按照估計有三分之一的商戶離開。其次實際的營業面積壓縮,原來位于電腦城上面的第二賣場大部分被取締,改為寫字間,并有一些大的公司進駐中關村。
其次,商業繁榮度和客流量繼續下降。
也正是如此,對于西區改造政策的質疑聲也不斷。筆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有電腦城、IT 經銷商、以及相關的業界專家,都對于西區的改造政策提出了質疑。
“中關村西區改造的目標是好的,但是這種對商業一刀切的做法卻有待商榷。”有業內人士指出,政府的本意是希望通過對整個西區的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升級,將商業貿易比重降低,同時提高園區的科技含量比重。但這本身就是兩個命題,既砍掉了商業,并不意味著科技企業的比重會因此增加。
一位業內專家指出,政府之所以改造中關村,原因有幾種,其中之一,中關村商業貿易聚集地,占地大,但是對于政府的貢獻卻很少。中關村規劃中顯示,中關村2009 年電子產品銷售總額達到220 億元,僅三大電子賣場(鼎好、海龍、e 世界)銷售額就達到156 億元(地稅統計:2009 年三大電子賣場的稅收總額僅為290 萬元)
其次,中關村欺詐現象嚴重,影響了中關村的外界形象。尤其是頻發的欺詐事件讓中關村管轄政府大為光火。
第三,中關村辦公用地緊張,無法吸引更多的科技企業進駐。“但這些原因,歸結到底在于最初沒有很好的規劃,使得商業而非高科技企業成為中關村西區的主要支撐。同時,在市場發展的引導和監管方面缺少成效,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但通過砍掉商業的方式改造,可能會造成多輸的結果。”該人士表示。
他認為,改造動用了巨大的資源,卻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商戶減少,帶來的是稅收減少,雖然也引進了一些企業,但數量和質量還遠無法支撐中關村西區的發展。而政府對這些企業給予了利稅,房租補貼等支持,但是否能真正長期留住這些企業還未可知。
有消息稱,國美在線在去年底,已經將其核心的(3C)產品業務搬回了鵬潤大廈,留在鼎好的僅是其新業務。除此之外,鵬潤大廈作為國美的自有資產,目前還有不少的空房。
其次從電腦城來看,雖然政府也給予了一定的資源投入,但是這遠遠無法彌補潛在的損失,加上不允許新商業公司進駐,不允許搞商業促銷活動等限制,使得電腦城的人流量進一步下降。
電腦城人流少,聚集人氣的能力下降,對經銷商的生意更是沉重打擊,運通時代的離場正折射出這一蕭條生態的現實。“這可能會造成一個多輸的局面,既在不好的行業背景下,加速了中關村電腦城的衰落,但是高科技含量的企業卻也并沒有成為中關村的新支撐。”該人士說道。對于電腦城,到底是該“堵”還是“疏”,應該認真考慮。
事實上,與中關村一街相隔的科貿電腦城則可能成為這場變革的受益者。由于科貿不屬于西區管理,大量中關村商家轉移到科貿。幾年前曾經蕭條,出現多個空位的科貿電腦城如今人流涌動。這個無論在店面環境還是裝修等方面都遠遠無法與海龍、鼎好、e 世界相比的電腦城,正在成為中關村當下的繁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