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中關村IT賣場的改造放在國內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當中來看的話,就會發展中關村賣場的“騰挪”與國內經濟的發展形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鼎好來說,賣場的調整是不間斷的,同時,也是一直跟著技術革新走的。”姜惠平說。
那么,這些年來,賣場又是怎樣跟上技術革新腳步的呢?
姜惠平舉了一個例子:在2009年深圳的某交易會上,姜惠平曾經目睹了上網本的興旺。整層的展示大廳擠滿了上網本上下游產業鏈的各種供應商、批發商、銷售商,其中除了品牌產品,還有大量的山寨企業。然而,第二年同一交易會上,上網本幾近銷聲匿跡。
“這就是技術革新帶來的產業變化。”姜惠平說。
海龍的改變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論斷。現在海龍的一層以大店為主,而其中最為醒目的,是三星的形象店。二層的數碼產品也幾乎都換成了手機產品。
但不少經銷商卻很難適應賣場的調整。“對于我們來說,賣場的調整令我們難以應付。”一位經銷商說,“一方面,是成本過高,另一方面,則是動不動就要換地方,令我們的老客戶回來維修或者再次購買很困難,這等于無形當中增加了我們的壓力。”
而作為分銷商的旭日中升總經理楊奕江,也深感賣場業態調整為整個產業鏈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我們的零售渠道現在非常難以掌握。”
楊奕江在2010 年以前在賣場當中一直設有店面,但最終由于營利困難,不得不關閉了設于賣場當中店面。
“人員、現金流、庫存等等壓力非常大,”楊奕江說,“這還不算房屋租金、賣場的品推、廣告等等費用。所以零售商本來做生意就這么困難,如果賣場稍一調整,零售商可能就會干脆不做了。”
在楊奕江看來,現在能夠留在賣場中的品牌,應當都是比較有實力的品牌,因為稍微乏力的品牌都可能難以支持店面的費用。
“比如惠普,現在已經在賣場里很難看到了。”楊奕江說。
實際上, 這與IT 產業消費市場的衰退和行業市場的上升有著直接的關系。
傳統零售業現在已近走到了一個不得不變的節點。換言之,原來那些小型的、搬箱子的零售商離場也幾乎是必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