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創客”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3W咖啡小憩,3W咖啡的投資人之一是著名的投資人徐小平。
車庫咖啡的墻上貼滿了招募團隊的告示。
昔日熙來攘往的e世界數碼商城,如今人去樓空。
——李克強 2014年9月11日 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從誕生那天起,中關村就是英雄輩出之地。從段永基、柳傳志到楊元慶、俞敏洪;從王志東、張朝陽到李彥宏、雷軍……改革開放30年,幾代精英在這里奮勇拼搏,成就中國商業史和社會史的一段傳奇。
不過,對大多數草根而言,白手起家的偶像傳說只能在新聞和傳記中讀起。曾幾何時,這些創業神話在中關村大街上幾家鬧哄哄電腦城面前顯得有些蒼白。當地人曾調侃:“(外地人)都以為中關村全是高精尖,到這兒一看,街上全是板車拉(電腦)機箱。”
但今天的中關村,已不是幾年前的模樣。
這是一個讓草根創業者熱血沸騰的地方,充滿誘惑和機會。尤其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髦旗號下,號稱“創客”的創業者在創業主題咖啡館里,點上一杯咖啡,說不定就會撞上傳說中隨時準備掏出百萬千萬資金的投資人。
創業者們懷著萬丈雄心來到這里。他們告別按部就班的生活,通宵達旦、廢寢忘食,即使留宿咖啡館,靠煎餅和肉夾饃充饑,貼上“單身狗”的標簽也毫不介意。
創業者努力讓自己的生活像一場英勇的戰斗。他們相信,自己天才地發現了被其他人忽視的商機,并有資格和能力去變現它的價值——有時只需要一點點運氣,自己就能成為新的李彥宏、雷軍。不,霸氣的創業者會說,我將成為我自己……
我們和上一代不同
“看,創業家網刊就是黑馬會辦的,旁邊的車庫咖啡館那邊明天會有一個項目路演。”27歲的郭強帶著公司里的技術人員,徜徉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一個個創業咖啡館里,熟練地解說每一個咖啡館的歷史和近期活動。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完全看不出這里曾經是北京最大的圖書批發市場——海淀圖書城的影子。只有二三樓零星幾家書鋪還留有圖書城的些許印記。 從圖書看往外看,這條長不到200米,寬只有10余米的大街上,已經入駐了車庫咖啡、3W咖啡、Binggo咖啡、飛馬旅、36氪、言幾又、創業家、聯想 之星、黑馬會等20余家創業服務機構;據悉,這里已入孵創業團隊達400個,其中超過60個是海歸團隊,有200個創業項目已獲得融資。同時,開街半年多 來,這里已經舉行了近500場與創業有關的活動。越來越多的“創客”被這里的創業文化和創業環境所吸引,期待在這里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一塊豎立在大街南門西側的高23米、寬7米的電子液晶屏從每天上午7點開始,每隔20分鐘就播放一輪創業大街上知名創業家和新創業公司的融資情況。創業者中間流傳著來到這條街半個小時就融資上千萬的神話。他們期待下一個幸運兒就是自己。
郭強是一家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互聯網運營經理,私下里自己也在創業。他每周要來創業大街兩三次,是這里的常客。來多了,他一眼就能看出不同 人的身份。“背包、盯著電腦頭都不抬一下,眼睛發紅疲憊的都是搞程序開發的;西裝革履提公文包的中年人很可能是過來談項目的。當然,那些左顧右盼,到處拍 照的是記者、游客。”
在黑馬會,一位中年男子端著一杯咖啡坐到記者對面,“你是搞什么創新項目的?”這位中年人充滿好奇地問。記者幾乎沒怎么回答,接下來十多分 鐘的時間都被這位中年男子所接管。從中國人的飲茶習慣,到立頓為何能打開全球市場,聊得頭頭是道。最終他壓低聲音說,“我準備把‘互聯網+’應用到茶葉市 場,改變消費者只知道茶類,不知道品牌的消費慣性。”說完,他掏出手機,讓記者掃手機屏幕上的二維碼,“你關注一下吧,有什么想法我們可以交流,我正準備 找幾個懂新媒體傳播思維的人,我們以后可以多合作。”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曾13處提及“創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點燃了熱情的年輕人和蠢動的資本。有媒體把蜂擁進入中關村的創業者形容成19世紀美國西部的“淘金客”。
在中關村,已經起步的創業者常常帶著團隊選擇入駐各個科技園的孵化器,那里有月租1000塊上下的工位。更多的人帶著項目和野心來到中關村創業大街上,推開兩旁那些創業咖啡館的大門,點一杯20元上下的咖啡,等待傳說中隨時準備掏給你百萬千萬資金的投資人。
時代變了!“以前家人總會擔心創業沒那么安穩,父母甚至可能會擔心我是不是在工地搬磚啊。不過現在完全變了,創業成了大環境中受到認同,得到支持的那一方。”創業者覃敏說。
一切似曾相識。《人民日報》記者凌志軍在2007年出版的《中國的新革命》一書中曾這樣描述上世紀90年代初,中關村的創業熱潮:“人們不 約而同地用‘大海’來描述‘市場’,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把經商稱為‘下海’。沒有誰會忘記這個激動人心的季節……他們不是辭職就是改行,不是當了董事 長,就是當了總經理,再不就是公司顧問或者個體戶。按照國家人事部事后的估計,這一年辭官下海者有12萬人,不辭官卻又投身商業的人超過了1000萬!另 外還有大約數以百萬計的教師、學生和科技人員在經商。你可以想象,那些還沒有‘忙起來’的人心里是多么躁動不安。‘眼看著別人紛紛兼職掙外快,心里著急 啊。’北京大學一位研究生說,‘看來圖書館是坐不住了。’”
“我們和上一代創業者不一樣。”作為劍橋大學的畢業生,1987年出生的曾冠維2012年從英國歸來,開始了自己的3D打印巧克力項目。他 和團隊研制出了目前世界上精密程度最高的巧克力3D打印機,能把照片上的圖案打在美味的巧克力上。今年情人節正式發布產品的他,主要瞄準婚戀市場。
“首先是自身的條件。我們這代創業者不用擔心因為創業暫時沒有收入就活不下去。即使沒有成功,也未嘗沒有退路。其次是商業環境,上一代人的 機會很多,或者說,只要你敢做,到處都是空白的市場。而今天傳統的市場已經很飽和。你需要新的技術,新的發明,新的理念,才可能站住腳跟。而且幾乎所有的 項目都跟移動互聯網有關。”
將傳統復雜的驗光配鏡移動化、對接攝影師與攝影需求、在移動互聯網上用3D技術觀賞博物館的文物、以網絡診療為主的移動醫療……在中關村, 創業者和投資人嘴里蹦出的名詞和術語讓旁觀者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被這個時代淘汰?“創新成為實現中國經濟升級的強大動力”的美好愿望正在這片土地上慢慢實 現。
中關村的西區革命
從中關村大街往西到蘇州街,從海淀南路往北到北四環,這塊占地面積94.6公頃的正方形區域,被稱作中關村西區,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核心區域。野心勃勃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在這個區域的西北部,象征著中關村的未來。
但在創業大街往東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一個舊時代正在落下帷幕。14層高的中關村e世界數碼廣場自今年2月10日關停休市以來,一直沒有開張。
曾經,這里是中關村繁華的代名詞。海龍、鼎好、e世界,以及一街之隔的太平洋,幾座數碼商廈永遠人聲鼎沸,熙熙攘攘。一如今天的創業大街, 在過去的十五年中,這是中關村車水馬龍的理由。幾乎全北京使用的電腦和數碼產品像農貿市場上的蔬菜一樣在這里快速出貨。據統計,開業于1999年的海龍大 廈,連續幾年的日均客流量在3萬~4萬人次,到2006年年底,有超過7000萬人次的客流光顧過這里。
這里也是北京騙子聚集的地方。利用信息不對等,以次充好是商場里同行的手段。用百度搜索“中關村+騙子”能顯示兩百多萬條信息。
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的藍圖中,e世界及周邊區域的新定位是“中關村科技金融街區”,實現區域從零售向創業經濟的轉變。這里目前已經匯聚 396家科技金融服務機構,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中關村支行、深交所中關村上市基地、螞蟻云金融、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融360、拉卡拉等一批科技金融機 構,涵蓋從初創、成長到成熟的系列創業金融支持。
數據顯示,2014年海淀區區域內企業獲得股權投資案例數達358起,是2013年案例數135家的2.7倍,占全北京市融資案例數的 41.1%,占全國融資案例總數12.5%;區域獲得投資金額達到409.13億元,是2013年同期數據98.88億元的4.1倍。
讓北京市海淀區金融辦主任唐穎自豪的數據是,海淀區內股權投資管理機構及規模數相當于深圳市相關水平,股權融資案例數及金額相當于上海。
股權眾籌平臺天使匯創始人蘭寧羽說。“以往創業者四處參會、認識投資人,見縫插針地展示想法,就為獲得投資;現在投資人主動找上門,一見好 項目都快速出手,唯恐錯失。”天使匯幾乎見證了中國創業及天使投資的成長歷程。蘭寧羽說,2012年,天使匯促成天使投資總額8000余萬元,總計數十個 項目;2014年,天使匯促成各階段投資總額27億元人民幣,總計項目數超過300個。
“為什么硅谷成為大家公認的全球創新中心,我們研究來研究去,覺得與其說硅谷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還不如說硅谷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創業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郭洪說。
創辦中關村第一家民營企業的王文京甚至認為,現在中關村創業的金融環境不比硅谷差。在他從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下海”的年代,中關村的其 他企業都頂著“全民的”或是“集體的”保護傘。而他的用友軟件在黨報上被視作“資產階級自由化經濟基礎”的一份子。今天,他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只要 創業者專業、有方向,堅持下去,就可以取得創新。”
早在2009年7月,北京市海淀區政府頒布的《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中明確表示,“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店)、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本區域內發展。”
當年,海龍大廈10層至16層,經營電子產品的商戶逐一清退。而在2011年,一街之隔的太平洋數碼廣場就率先關門。
但e世界何去何從還沒有定論。曾有傳言e世界將轉型為金融中心,但業主方面有關負責人又對媒體表示:轉作金融中心并不確定。
3月22日的e世界業主統一經營簽約處,偌大的大廳里只有負責登記的一兩名工作人員在閑談,其中一名工作人員說,仍有很多舊業主沒有辦理簽約登記。而由于業主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商場何日開張仍無法確定。
旁邊的鼎好電子商城也是門庭冷落。守在商城門外路邊等待拉貨的面包車司機們要么懶懶地睡覺,要么曬太陽閑談。一位胖胖的師傅說:“現在這邊的生意和以前比,差遠啦!半天等不到一筆生意。”
時代變化太快,路人腳步匆匆,偶爾有人小聲說起劉強東以前也蹬著三輪車在這里賣鼠標。“這是一個時代的必然終結。”在中關村一代打拼工作了七年的郭強如今常去“創業大街”混,很少來這里了。
“新方向、新定位、新發展”“統一經營”的紅色標語醒目地貼在e世界的墻上。偶爾有路人透過門縫里瞅瞅空蕩蕩的商場。中關村作為全國知名電子產品賣場的喧鬧繁華,只能在商家與客戶的記憶中追尋。
爭議:創業是否嫌年輕?
車庫咖啡是創業大街上最早的一家創業咖啡館。創始人蘇菂感嘆現在年輕人的創業環境實在太好。教育部出臺規定允許休學創業。他大學畢業時,自己也想過練攤兒,但是當時的老師、同學們都認為他是神經病。
在媒體上,爭議最大的正是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群體。曾冠維不看好沒有工作經驗的創業者。他曾在華為英國分公司做到不錯的職位,一周可以打上 三次高爾夫。但歐洲的慢節奏生活反而激起了他創業的欲望。他說若沒有之前的工作經歷,自己恐怕難以平常心對待創業的成敗。“至少我不急著用它來證明我的價 值。”
作家蔣方舟干脆懷疑社會鼓勵大學生創業跟嚴峻的就業形勢有關。她在文章里寫:“聘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家、投資人擔任導師,進校園對學生進行指導——幾乎可以看見投資人指向年輕人烏泱泱的頭頂說‘你就是下一個馬云!’的場景,每個人都澎湃,覺得說的就是自己。”
一位80后的投資者也贊同這個邏輯:每年有200萬家新成立的公司,每個團隊至少需要兩三個人,而全國有700多萬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得花錢。如果每位學生的家長拿出10萬到20萬,內需刺激了,經濟搞活了,荷爾蒙也釋放了。”
另一位投資者則提出反對意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的門檻大大降低。90后年輕人的創意正是時代所需。其他的缺陷都能在創業中慢慢彌補。不過,他也承認,沒有職場經驗的人群創業的成功率確實不高。俞敏洪則表示,大學生創業項目里95%都沒有創新。
從校門一步跨上創業大街的年輕人無不認為自己早已做好了準備。雖不否認可能失敗,但都自稱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馬行祿去年在西部一座城市念完大學,原本在當地順利拿到事業編制工作的他,聽了高中同學張暉的創業計劃便在老師和同學的惋惜聲中,毅然奔赴中關村創業大街。有成功瘦身經歷的張暉試圖做出一款方便用戶預約運動場館的產品。目前,他們還沒拉到第一筆投資。
語氣亢奮的張暉對這種處境表示了不滿。“投資人讓我們先把產品做出來再說。現在我們還缺各個體育場館的數據。之前很多人告訴我,有好的創意就沒問題。但到了這里,情況不一樣。”
“但我命中注定是要創業的。這是性格決定的。”幾乎每一個年輕創業者都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然后,他們會滔滔不絕地給你描述他的產品對世界的意義。希望你能相信,財富只是附帶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的產品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但人人網對90后大學生創業者的一份調查很大程度上揭開了隱藏在這華麗外表下的秘密。調查顯示,50.3%的90后創業者創業的動機是希望發家致富,僅有6.7%的90后表示,創業是為積累實際經驗,即使創業失敗,也是一種難得的經歷。
忠告:這里淘汰率極高
凌志軍在《中國的新革命》中寫道,在1990年代,中關村的公司有77%在3年內消失,有90%在5年內消失,有99%在10年內消失。據 創業大街上的創業者觀察,現在的淘汰率更高,“很難找到一周前在這里工作的人。”ApplySquare CEO王剛說:“想成功你要做好特別多的事情, 但任意一處失敗就可能全部失敗。”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北端,一家叫“聚創”的服務機構剛剛推出他們的線上服務產品。“這個時代,idea(創意)不值錢了。重要的是團隊的執 行力,CEO的管理能力,以及你涉入的領域還有沒有機會。”他的助手剛剛在茶幾上放下了一份計劃書,告知門外有位創業者希望能見他一面。周俊拿起面前的計 劃書瞄了一眼,“一會兒,我會關心他的團隊。他這個熱量回收的項目的未來用戶是大型的住宅社區和工廠廠房。團隊沒有很強的政商資源很難有所突破。”
周俊最不看好揣著一個創意就單槍匹馬上門要錢的創業者。“沒有志同道合的團隊,意味著連創業伙伴都沒有說服,怎么說服別人?”半個小時前, 他請來與創業者交流的投資人在隔壁的會客室剛剛打發走一位咨詢者。這位過來碰碰運氣的咨詢者從公文包里拿出一份計劃書說想做一個教育類的電視節目,因為覺 得自己這方面很有天賦。
留美歸來的王剛曾在一天之內與3家投資人會面,對方都愿意投資。團隊的大方向是在線教育。王剛相信,自己聚攏了一支深諳教育尤其是留學門道的精英團隊是投資人愿意下注的重要原因。留美多年的他甚至主動安排團隊的骨干去美國生孩子。
“應該先開展一些有現金流的項目來磨合。讓身邊的人認同你,再搭建團隊就順理成章。”這位生于1985年的創業者顯然很好利用了自己留美任教時從事項目的機會尋找志同道合者。
但志同道合的伙伴在項目融資后分崩離析的情況也不少見。尤其是學生創業團隊。按照數據統計,每三個學生創業團隊就有一個會遇到股權問題。為 了優化股權,增加談判籌碼,有些投資機構會夸贊年輕的CEO是個“不世出的天才”或者“未來的馬云”。最終,團隊里每個人的小算盤在金錢面前暴露得清清楚 楚,錢融到了,隊伍卻散了。
比王剛大10歲的劉濤指出,公司財務與行政不規范,是可能讓創業功敗垂成的隱患之一。2012年,他的上一個創業項目在新三板上市。休息了一年后,他組建了自己的第二家公司。
這位閑暇時會一邊品茗,一邊在《中國哲學史》中尋找管理之道的中年人很享受二次創業游刃有余的狀態。“早期創業團隊一般兩三個人,一個負責 產品研發、一個負責市場營銷,還有一個CEO。財務和行政工作很容易有失嚴謹。比如,到了最后上市,要審計3年的賬,一些票據根本補不回來。”劉濤還記 得,第一次創業時,公司因為管理松散,甚至丟失了員工的合同。“幸好人家沒申請勞動仲裁,否則一告一個準。”如今,吸取了教訓的劉濤在創業初期就招聘了專 門的財務和行政人員。
上次的創業經驗還幫助劉濤將公司可以享受的政策用到極致。“比如,我要申請高新技術企業,需要公司達到一些資質。其中有對你知識產權的要 求。而申請專利通常要好幾個月時間。如果你事到臨頭再申請,就只能等下一年再享受這個政策。但我們現在一步一步提前準備,都沒有落下。”
劉濤把公司放在了位于上地的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理由是這里能很快知道中關村的各項政策與咨詢。“有什么信息可以跟這邊的創業者互通 有無。大家背景差不多。現在國家推出了很多好政策,但創業者未必知道在哪兒去獲取這些信息。”劉濤覺得這也是中關村管理部門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