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專訪
中關村(000931,股吧)的科技型企業有個共性,他們的創始人大多是技術出身。他們很樸實,很務實。但是,他們對于創業、創新又都有著不同的理解。
董啟明:北京中訊四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們公司2005年成立,當時兩個人就是拿著25萬擺了張桌子,現在公司大概有300多人,市值12億左右,能有這么快的發展,我認為主要得益 于中關村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在這里,無論是人才、資金,還是先進的創新文化(300336,股吧)和人文氛圍,都是其他地方難以復制的。
另外,創業一定要和資本結合,新三板整體制度為中國高新企業與資本對接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自從新三板擴到全國以后,中國的創業從原來的 1.0時代進入2.0時代。原來可以通過原始積累、機會、關系,甚至膽子大一點就可能成功,但現在通過這個平臺,各個領域都已相互對接,包括人才、股權機 構、治理結構等,若不及時跟上肯定打拼不過。
當然,創業者對待投資也要理性,不是什么錢都能要。我并不主張財務投資人進入董事會,經營權和所有權可以分離,所有權可以分散,但經營權要集中,這樣公司才能快速發展。
周雄志:北京世紀偉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裁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這實際上是一次改革。不過,一個國家的發展還是取決于制造業的發展,實體經濟的發展,創業最終也不能靠泡沫、靠炒作,最終還是要做出實實在在的東西。
其實現在看著紅紅火火的淘寶、京東,它們都是集中在流通領域發力。如果今后一直是這樣的企業風光,那對這個國家來說是件悲哀的事情。
互聯網只是個提高效率的手段、工具,一定取決于它用在什么地方,如果大家一直把精力都集中在這個工具上的話,我認為是有些舍本求末了。
張冉靜:中關村成長型科技企業互助促進會秘書長
中關村的科技型企業有個共性,他們的創始人大多是技術出身。他們很樸實,很務實,可能辦公條件比較簡陋,但他們身上都似乎帶有一種國家和民族使命,他們都在下大功夫做革命性的技術研發,努力填補國內空白。
他們這些企業在中關村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幸福的,無論是人才、資金、政策,中關村的資源優勢都是得天獨厚的。例如,中關村一直在實施的信用貸款、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貼息等多種科技金融支持政策,很多科技企業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科技企業一般屬于輕資產公司,很多企業家都是傾家蕩產在做研發。
孫偉力:北京盛世光明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中關村,從創業的角度,是幸福的,但從生活的角度是痛苦的。
創業,中關村絕對是好地方,人才好招,政策優惠,與其他地方相比,更有利于企業發展。北京企業的格局要大,和地方企業不一樣,他們都是站在行業的角度、全國的角度看問題。并且,北京的資金非常充足,企業融資不好融,不是沒錢,是項目不行。
但是,作為一名由外地遷至北京的創業者,因為家屬工作調動不好解決,我現在的生活還是兩地分居,基本上每兩周就要回山東老家一次,相信這也是很多京外企業在走入中關村時普遍遇到的問題。
劉培仁:北京傳樹建材科技集團董事長
北京是個大舞臺,全國人民都向往。從外地遷至北京,給我觸動最大的是,在中關村,這里的政府真正地和企業打成了一片,心連心。
我們常說政府職能轉變,但怎么落到實處,很多地方還沒有摸到頭腦,但是在中關村,據我了解,中關村管委會沒有一項行政審批權,真正做到了“小政府、大服務”。為了更好地為高科技企業服務,他們在了解企業、研究產業、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花費了很多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