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政策 > 正文

經濟學家宋清輝:有多少中關村可以復制

日期:2014-12-18  來源:財經網(北京)
[字體: ]

中國國務院的一項政策又引發人們對中關村的關注。2014年12月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更大范圍推廣中關村試點政策,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進一步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毫無意外的是,對于這項政策,中國各地立刻掀起了“復制中關村”的浪潮,但有多少中關村可以復制呢?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中國地方政府素有“蜂擁而上”、“隨大流”以及“你有我也應該有而且我的應該比你的更大更全”的心態,出現很多重復建設 等現象,比如過去出現的光伏產業,光伏產業從一開始最具發展和最佳投資產業,歷經瘋狂到現如今的危機四伏。國外市場需求增長緩慢,國內市場暫未打開,巨大 的光伏產能無從消耗,像一座大山壓得產業喘不過氣。一時間,產能過剩成為大家討論最多的原罪。

其實,抽絲剝繭發現,中國光伏產業過剩的根源在于缺乏合理引導造成的,也就是政策出來了,大家蜂擁而上,不管自己地盤是否消化得了,項目先上馬再 說,于是,跑項目、要貸款等等忙得不亦樂乎。地方政府也給出很多土地、稅收、銀貸方面的優惠政策,全國各地的光伏開發區、產業園遍地開花。“大上快上”的 招商政策導致了光伏企業一哄而上,盲目建設、粗放擴張引發產能嚴重過剩。當時就有人曾擔心中國光伏企業終究會產能過剩,認為國內光伏企業一哄而上的勢頭令 人擔憂,到了給光伏企業設一個準入“門檻”的時候了。但無奈許多地區被光伏產業所帶來的巨額利潤吸引已經迷失了方向。

誠然,從過去“電子一條街”到現在的首都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的引擎,以及中國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的中心、最重要的技術創新源頭和戰略性的新興產業的策 源地的中關村不得不說是成功的,而中關村的成功模式在全國推廣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有助于突破科技經濟“兩張皮”困境、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及時雨”, 有利于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這里講的推廣不是簡單的推廣優惠政策,而是推廣創新經驗。對于各地復制來講,也不是簡單的蓋幾座大樓,簡單引進電子產品供銷商而已,而是摒棄過去要優惠政策的誤區。

李克強總理在評價上海自貿區的時候也曾說過,上海自貿區不是政策的洼地,而是創新的高低,對于中關村模式的推廣也是如此:以往依靠稅收,優惠政策簡單的招商引資已經不適應當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過去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投資邊際投資效益已經很低,而現在當務之急則是向創新要效益。

李克強總理之所以希望中關村模式推廣全國,看重的也正是中關村的創新精神,要說中關村當時成立之初,肯定有很多優惠政策蜂擁而上,可以簡單設想一 下,如果中關村過去只是單純依靠優惠政策,給多少政策就辦多少事情,不給就不辦的心態的話,那么中關村絕對不會有現在如此大的規模。

資料顯示,中關村的總收入已破3億元大關,對北京市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5.8%。據資料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關村新創辦科技型企業已超過9000家,平均每天誕生科技型企業49家。作為中國創新創業最為活躍 的區域,近幾年中關村內創業活動愈加活躍。

說到中關村,大家可能會想到大洋彼岸的另一個“硅谷”。美國硅谷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各地的爭相效仿,但無奈均以失敗告終,比如波士頓,因為臨近美國東 海岸的工業中心擁有巨大的優勢而嘗試復制硅谷。到80年代,硅谷與128號公路(波士頓的工業中心)越來越像,都有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世界一流的大學、 VC機構、軍事投資,但后來,128號公路與硅谷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為什么相似的區域,最終命運卻截然不同?原因在于各自的根基——文化,而文化的精髓則是創新精神,這兩因素已經讓硅谷不再單純是孤零零的區域概念而成為一種由人才、科技等組成的巨大開放網絡。

中國的硅谷到底可不可以復制?到底能不能成功?創新與開放或許是一把鑰匙。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